本报讯 (通讯员 徐安风 见习记者 卢宜岚) 近日,区统计局举办“迎‘三八’民间刺绣藏品展”,以民间刺绣的非遗文化方式,来彰显巾帼“巧绣”匠心风采。
走进展厅,《民国龙凤呈祥帐拦头》《清戏曲人物水裤》《清光绪款道教绣品》……一幅幅工艺精湛的刺绣作品陈列整齐,令人恍然间步入一场艺术的盛会。
此次共展出80多件展品,有绣衣、肚兜、绣帽、抹额、帐栏头等,不同年代的绣品经过保护处理,按照刺绣平针绣、盘金锈、纳纱绣、剪贴绣等工艺手法,分门别类放置在不同的区域。这些刺绣展品均来自区统计局原副局长王宝秋的私人藏品。
台州刺绣文化源远流长。古时便有“姑妇相呼有忙事,舍后煮茧门前香。缲车嘈嘈似风雨,茧厚丝长无断缕。今年那暇织绢著,明日西门卖丝去。”描述江浙民间姑妇养蚕织绢忙碌劳动之景。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农村绣花作为副业收入可观,一个月能挣十元、二十元钱,家庭主妇靠绣花收入贴补家用,姑娘靠绣花收入积攒嫁妆。家家户户都有绣花人,绣花成为一道亮丽风景。
“件件展品兼有亮点,或光彩夺目,历久弥新;或淡雅素净,清新怡人;或富丽堂皇,高贵不群;或庄严肃穆,如对至尊。一针一线里,流露出母亲的慈爱、闺秀的痴情、绣工的虔诚……”现场,王宝秋对“刺绣”的重点工艺流程和情感内涵娓娓道来,刷新了来观者对传统刺绣的认识与体会。
近年来,台州刺绣,以独有的“雕平绣”,远扬海外,素有“东方瑰宝”之称,已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并于近日入选浙江省2022年创建级文旅融合IP名录。
但台州刺绣的发展仍任重道远,“随着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,刺绣呈现衰微趋势,需要政府不断出资出力强化保护,更需要我们不断保护、挖掘、继承、创新,吸引更多社会大众学习刺绣,促进刺绣工艺薪火相传。”王宝秋说。